2005初版
2020增修
●●●●●●●●●
關於占星術,很多人會以為是種統計學,可是當你真正瞭解占星的原理之後,你會發現占星完全是從觀察天文星象,然後再用於分析人類實際發生事件的一門時間科學,以此推論出種種占星學的原理,再去延伸出各種學說與預測方式。你不信嗎?我試著剖析看看。

首先,你把自己當作萬年前原始部落的人類,從打獵文化開始往游牧、種植文化發展,此時的人類會使用工具打獵,會使用火,並且知道某些種子可以種植出可食用的食物,農業社會開始建立,語言、文字能力逐漸發展,統治階級從原本的獵食首領,轉變成為農業或游牧提供武裝保護的領導集團。

當人類開始有生產資源、儲存運用的能力,就會去發展如何保障生產資源的技術,記錄時間的知識必然是其中之一。在打獵時期,人類有一天的概念,也就是日出日落到下一個日出視為一天,他們知道白天可以獵取到哪些獵物,而晚上又可以抓到什麼。隨著經驗累積,他們又發現四季的變化,知道不同季節動物的出沒、移動習慣,知道乾季、雨季的大概規律,以及如何閃避天災、尋找食物。當游牧、種植文化發展,必定也累積知識並產生年與月的觀念,因為確定四季變化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播種,什麼時候可以移動牲畜避冬。古代人類觀察太陽後,接著就看到夜間的月亮,他們發現月亮會有陰晴圓缺的循環,這個大約30天的過程,被定義成一天的上一位數:月。有了日月紀錄,當相同的季節重新降臨,就產生更上一層的時間規格:年。當年月日最基本的時間確認,農業生產開始穩定,這個知識與技術的優勢,明顯的養活了更多人類,也就能形成更大的權力結構與分工體系。這些人為了保障農作物豐收,勢必要投注心力在研究更精確優良的知識,才能使生活更有保障,在與其他權力集團的競爭中獲得優勢,於是能觀察星象、修正曆法就成為一個重點。

這時的星象曆法家除了繼續修改曆法,也開始進一步研究天上星星變化的道理,他們必須制訂出年年準確的曆法,同時記錄天氣與環境的變化,以獲得統治階級的保護與供養,把更多星象觀察的科技,用在服務統治者上。比如預言帝王的生命週期、日常生活變動、統治的吉凶變化,這裡是占星學與天文學分別發展的開始。

星象家觀察星星,發現許多明亮且移動的星體,記錄他們的位置後卻發現,這些星體大部分其實是不動的(也就是恆星),因為這些星體之間的相互位置固定,然後在固定的時間出現在天空的某一部分。也就是說,天空像是一個連在一起的大螢幕,大部分星體固定在上面,而這個大螢幕不停的從東方升起轉動往西方(地球自轉的相反方向),形成我們所看到的夜晚星空。同時星象家用日月在這個固定螢幕上的移動路線,畫成圓弧,也就是黃道(地球公轉軌道)與白道(月球公轉軌道),然後太陽、月亮以及其他某些星體都會以各種規律,間隔幾天、幾個月的往東方地平線移動。這些會移動的星體,就是我們現在稱為水星、金星、火星、木星、土星等的太陽系行星,以及地球的衛星月亮。至於行星逆行,則是另外一個規律,這邊先跳過不提。

在東方,用月亮的循環來制訂年,是為陰曆,但是每個陰曆年的時間不固定,每年的月份會有所增減,因為月亮的週期跟四季並不完整嵌合,中國的農曆用平均節氣的方式帶入陽曆,以調整年的轉換點,伊斯蘭曆則完全採用陰曆,不考慮季節因素,會比陽曆越來越多年。而西方藉由星盤的概念,用太陽的移動位置來制定年,也就是說把太陽在星盤上繞行一圈視為一年,而原本依照月亮盈虧建立的時間概念,轉變成平均分割太陽移動位置的月份,成為陽曆。最先是以10宮位的理論,將一年劃分成10個月,後來修正為更接近月亮盈虧週期的12個月份,然後以春分點(赤道與黃道在春天時的會合點)當成基準,成為現在的3月20日(歐洲時區),也就是白羊座的0度宮頭,再切割出相隔180度的秋分點,隔90度的夏至、冬至,然後在四個90度的區塊中,再劃分成相隔30度的3個宮位,也就成為陽曆12個月份的最初始架構。

但是當要制訂現行的陽曆時,為何不是把春分點當成1月1號呢?這是與設定曆法時的社會政治有關,儒略曆把羅馬執政官上任的日期訂為1月1日,採行大月31天、小月30天之分,而2月是春分點前最後一個月,就成為29日,只有四年一次的閏年,才會變成30天。到了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皇帝的時期,因為他在8月過世,為了尊崇他的功績,於是將8月之名改以奧古斯都命名,要與以凱撒大帝之名的7月擁有同等的地位,於是就修改曆法,將8月改為與凱撒7月同樣的大月31日,9月之後的大小月順序變換,多出了12月31日,結果就是2月又被拿掉一天變成28日,只在每隔四年的閏年,才會多出2月29日。

雖然在曆法上訂出了12個月,但是對星象家來說,星象的紀錄依然是以春分為起點的12宮作標準,不斷觀察星星的位置校正曆法,同時也觀察那些移動的星體,在不同位置以及彼此交疊時產生的現象,並且深入分析,嘗試定義每個移動星體的特性。接下來占星學的原理開始進行各種假設與驗證,包含12星座的性質設定、7星(日、月、水、金、火、木、土)所代表的含意,這段長時間的努力,逐漸形成古典占星學的完整論述,並且因為做出正確的預言,開始不斷流傳、發展。

占星最依賴的資訊,就是確定的日期時間,然後才能獲得正確的星象位置。年是四季循環(地球公轉),月是月相循環(日月的相位關係),日是白天黑夜的循環(地球自轉),但一天的時間在沒有時鐘、手錶等精確計算的機器出現之前,是無法正確獲得的,就算是皇家貴族帝王也是如此。因此越古老的占星術,能精確分析的界線,大概就到某日的某個時辰,無法精確到小時以內。更何況東西方的曆法都不斷改制,可能你記得的出生日期,過幾年就不是那天出生了,因此占星家必須在不同的曆法之間轉換成當天的星盤,才能正確地進行解盤與研究。

之後天文學與工業革命的發展,帶給西方占星學更精細的資料,比如逆行原理、12宮位更準確的劃分、新發現的天王星、海王星、冥王星,還有可以精確記錄到秒的時間記錄器,讓人類的出生時間可以更簡單的被記錄下來。當時間能精準的確定,從天文學上獲得的資訊就能回饋到占星學,讓占星學家依此來對人事物進行分析、統計、推論。

總而言之,占星學是天文學的一門分支,是曆法完成後才能發展的延伸功能,用在分析星象對人的影響。至於星體為何能對人類產生作用,那就要另外寫篇近代量子力學的原理了,這是19世紀前古典物理學興盛,所無法想像與印證的關係。
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
面談1000元(次)/線上語音900元(次)/解盤教學
下午或晚上兩小時,凡事可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b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