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道必敗的結局,賽德克‧巴萊:彩虹橋的確比太陽旗更難處理,分成兩部的缺點就會被擴大。
用Steve Jobs說的:「沒有人想死,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。」的心態去看彩虹橋,會有什麼感覺呢?
另外一個問題是,沒有把高山上11月又濕又冷又飢餓的狀況給渲染出來,婦女的顫抖、嬰兒的哭泣、少年的疲累、戰士的亢奮與忍耐、頭目的沈重,太多的陽光加上戰士單薄的衣服,反而打亂高山初雪寒冷的感覺,以及族人求死的決心。
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
鐵木‧瓦力斯的轉折是很可惜的一部分,看到族人婦女的大量上吊,然後回去跟小島翻臉,其實可以處理的更像花崗一郎、二郎的心情。感情上都達與德固達雅是族人,但彼此有著仇恨,而日本人是異族,到底該幫誰,在都達族人裡也有歧異。下集劇本沒有更加強調鐵木‧瓦力斯一開始幫日本的半推半就,然後看到德固達雅家族婦孺上吊的消極反彈(應該是帶有內咎感的消極不出戰),之後再轉變成追求賽德克勇士獵首的榮耀,但現實卻慢慢變質成都達族人只是為了賺取日本人賞金的行為。
這些都處理的好,鐵木瓦‧力斯就等於是下集的花崗一郎、二郎,讓賽德克族人與日本的恩怨情仇更加複雜化,可以對比莫那‧魯道以前也幫日本,現在卻拼著滅族也要大出草的無奈與掙扎。
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
彩虹橋的戰鬥畫面也太好萊塢了,雖然魏導一直說不要如此,但拍出來還是很接近。首先,賽德克的騷擾作戰沒有被強化,比如偷襲霧社,應該是打幾槍就跑掉,然後重複幾次,增加日本兵的緊張與疲憊感,一場打很久就變成火力戰、陣地戰。
而在森林的對峙戰,應該要拉長,要有時間感。生存遊戲打過叢林戰就知道,日本兵被打到然後就躲起來不動,忙著把傷兵後送,然後叫一堆支援來慢慢包圍賽德克人,卻又被逃脫,這才有賽德克獵人的本領展現,並且呼應鎌田彌彥感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不再。
引誘都達戰士然後突襲,幹掉鐵木瓦力斯這段就夠水準,是整個戰爭戲中最流暢的部分。
馬赫坡的決戰,則是陣地的日本兵被殺太多,整個局面就顯得不夠悲壯。彩虹橋如果把日本兵被擊中的數量減少一半,改由輕傷以及大量慌亂撤退取代,然後增加之後日本兵火力反擊的強度,一直呼叫砲兵轟炸,反而可以強化賽德克戰士英勇、悲壯的感覺。最後吊橋的對峙,則應該展現賽德克戰士所剩無幾卻衝到吊橋。而從馬赫坡陣地大撤退的日本兵狼狽不堪,被從霧社帶領增援大軍的鎌田彌彥將軍責罵沒有軍人本色,這就可以與呼應最後鎌田在花岡山上嘆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消失。在吊橋另外一邊的日本兵,則要列隊眾多的機槍、與火砲,鑯田要在部屬掩護下說台詞,然後莫那‧魯道就宣布撤退,這樣才可以對比出「文明與野蠻」、「多數與少數」、「火力強大與薄弱」的衝突感、無奈感,而不是一群賽德克人衝過吊橋卻被炸斷,是通通掉入溪底還是都陣亡也不知道,就接到電影結局去了。
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
日本軍的應對,也有一些斷層。一開始日本軍警被偷襲,造成嚴重傷亡(一樣該把死亡減少,受傷增加),因此造成軍警的膽怯,比如對進入森林的恐懼,一直被騷擾的疲憊與緊張要演出來。到了鎌田彌彥坐陣,看著不斷被騷擾,以及在叢林中對打卻抓不到人的挫敗感,這部分有演到,但卻缺乏一個轉折,就是小島對鎌田建議用味方蕃當成主力,讓日本兵都固守陣地與火砲支援即可。鎌田要先表現出輕蔑的態度,質疑日本軍人的武士道精神不見了,居然還要利用賽德克族人,然後突然被放暗槍之類的偷襲,加上部屬強烈建議,才讓鎌田轉念答應。這部分一加強,就能表現出現在日本利用都達,以前利用莫那的手法,進而內化花崗、莫那、鐵木等人內心對日本統治的矛盾情節,以及三方在相同矛盾下,做出完全不同選擇的對比性。
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
寫那麼多,要通通放到兩小時的電影絕對不可能!
DVD版如果能夠擴充到5小時上下合版,那絕對會精彩一倍以上
當然,說得容易、看得也容易,但對於第一次執導大場面戰爭戲的魏德聖來說
如果有第二次、第三次,一定會比這次更好,但是他還有這種機會嗎?
這是以我這種軍事迷立場來看戰爭戲的問題,換成一般老百姓,他們又能認同多少?
電影本來就是把虛幻演成現實,通常越好看的電影就離現實越遠
因為大眾只是花幾百塊進入劇院,輕鬆的坐看一兩小時的螢幕,就想得到自己情緒上的滿足
魏導搶灘成功,但是要擴大灘頭堡,並且讓台灣電影進入有大場面戰爭的格局,後面還有很多仗要打呢!
- Oct 07 Fri 2011 02:50
對賽德克‧巴萊:彩虹橋的一些看法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