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是一種會壓抑創造性的東西,越死腦筋的人越愛用,而且越死用!在台灣,死腦筋的人還是很多,而且他們可能覺得就是應該教出死腦筋的小孩,才是教育的精義。他們可能是高官顯貴,也可能是巨商富賈,更可能是父母與師長。

比方說好了,我們說「愚公移山」,講的是一個叫愚公的人,很笨的說要去移動一座山,大家都說不可能,愚公卻堅持一代一代的做下去,一定能夠完成。如果加以引伸,一般的標準答案,你可以說他是堅持到底,也可以說是妄想去做做不到的事。如果以台灣的傳統權威的教育方式,一定是問:「愚公移山」代表何種意思,然後1、2、3、4去選擇。如果是歐美日,他們會這樣考嗎?我相信不少人都收過介紹類似歐美日教育思想的MAIL,我就不多說明,直接用我的想法來考,看你想不想得到答案。

請問「愚公移山」代表何種意思?請用各種角度說明之。

1.愚公移山代表父權至上的觀念,因為愚公想要移山,所以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都被他要求要延續他的志願,而不能自行選擇自己的未來,愚公就是一個典型的漢族社會的思想代表,不尊重個人,而是尊重家族與祖先的權威性、延續性。

2.愚公移山表示一種保守的定居思想,以及人類的自大,因為山擋住了自家的去路,愚公不是要遷移人類建造的房屋,卻是要移動自然形成的山丘。就現代的環保來說,愚公是典型的工業開發思想,為了獲取人類本身的利益,而將自然環境移除、破壞。如果愚公秉持這種精神,而且發揚光大的話,中國可能也有發展出工業革命的可能,但是他之所以被戲稱為愚公,也代表漢族社會對於這種違反天意的行為,感到愚蠢與嘲笑,間接也可以推論,這是中國之所以沒有形成工業革命的可能原因之一。

3.愚公移山代表一種人性的懦弱與崇拜,兩種情結交織的複雜情感。眾人一方面嘲笑愚公的愚蠢行為,一方面卻對愚公堅持個人主義的獨立性,感到佩服。由此看待漢族歷代的教育思想,一方面對於特立獨行的思想、行為,是採取敵視、輕蔑的態度,因此故事中直接稱呼他愚公。另一方面卻又推崇愚公達成目標的堅持,因此用愚公所說的,子子孫孫堅持下去,就一定能成功移山,來做為故事的結尾。創造出這個成語的人,諷刺一般人的懦弱、膽小、無力,卻對於真正堅持的人採用「愚公」這種稱號,然後以作者自己以為的方式,反打自以為聰明的一般人一巴掌。那麼愚公到底愚不愚呢?作者的用意與解釋者的角度,大概也是各自表達吧!

4.你還想到要如何看待「愚公移山」這句成語的角度嗎?你寫得出幾種?

你敢有創意?還是乖乖的查、背成語字典的意思去用?為什麼周杰倫、方文山會紅?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解釋、自己的創意,不是嗎?那為什麼台灣的教育制度,一把創意人的東西拿來當考題,卻都變成了最沒創意的標準答案呢?

台灣的教育,終究還是要面對與記憶、死背、權威對抗的局面。你訓練出一個會背再多成語,指證別人用錯成語、寫錯字的小孩,也只不過是顯示他的記憶、搜尋能力比較強,至於創造力、智慧、膽識,可還不知誰高誰低呢!杜正勝敢說出來,而且被指責,光是這點,我就覺得他能做那麼久的教育部長,不是沒有原因的,如果要刻在竹子上,還真是很難記錄得完的,當然你不能用機器、電腦刻,要純手工一刀一刀來喔!

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
真巧,今天自由時報就有一篇讀者投書,表面上看來好像跟成語事件無關,但是你想一想,如果上學變成一種跟上班差不多,只是可以回家睡覺休息的監獄的話,我們教出來的孩子,會是腦袋空空的囚犯?還是各個領域的天才?

請大家再回想一下,以前聯考還要考作文時,為何老師鼓勵大家多用成語?因為可以裝作很博學多聞啊!用一大堆不相關的、累贅的、裝飾的成語,然後閱卷老師就會以為你很聰明,作文寫得很好,就給你高分。

同樣的情況,也發生在台灣的各種體系之中,比如法院,法官的判決文咬文嚼字,賣弄玄虛,搞得原告被告都不知道到底自己是為何贏為何輸,還要去找律師等專家重新翻譯一下。還有公文往來,也是延續這一套文言文系統,搞得高考、普考還是要猛考國文與古文,不然你一定不知道「如擬」「可」「閱」,到底是代表什麼意思,到底有沒有通過?另外就是學術論文,這個專業領域也是以善用艱深困難的言辭出名,但他的寫作目的就是給專業教授看,得到學位證明,想得到功名,就要陷在那裡面。

從各個面相來看,你還能看到台灣教育的什麼問題呢?

上下學打卡 台北蠢教育
■ 王雪明
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
我並不反對用成語,但是同樣的,我也不反對人不用成語
或是顛覆成語原本被大眾所認同的意義

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,就是為了跟老學究、媒體權威站在對立的角度,重新去思考台灣以及世界教育的問題
歐美日教育也不是一天就形成今天我們所羨慕的情況 ,他們的教育也是有「春風化雨」等等電影描述的情結
為了維護傳統,而壓制學生的創造力與挑戰性
所以為了真正國際化、台灣化,我們必須重新省思自己在使用華文時
我們自己所身處的情況,我們能同日本、韓國一樣
從漢文化中發展出自己的文化特色?還是像中國的附庸一樣,漸漸也使用簡體?用什麼「體現」等等怪詞怪字?

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,勢必成為未來的關鍵
如果台灣教出的學生,只會死背中國式的成語、思想,以為自己是純正中華文化的代言人,
那麼台灣被中國統一也是理所當然的吧?如果美式英文與英國的英文一模一樣,美國會成為現今第一強國嗎?
台灣是要成為簡體中文式的第一強國附庸?還是要自己形成台灣文化的特色?大家都要自己選擇喔!

如果說因為這次的成語事件,而發生了一個新成語叫「杜正勝」
那麼你是跟新聞媒體炒作的角度一樣?說他是「硬坳意思」,還是認為「杜正勝」代表台灣對於舊有文化的重新個人定義?
而這個人,還是教育部長,帶頭說跟一般老師學者不一樣的意見!?

你能夠接受多少不同的意見?還是死死板板的,朝三暮四就不能說是朝四暮三?
台灣流行文化的引領華文風潮,靠得不就是顛覆、創新出新的華文思想嗎?
這也就是為何在台灣有創意的人通常書讀得不好,因為我們的教育正在摧毀小朋友的創意喔
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
所以為何以前的中國要推白話文?因為文言文是最濃縮的語言,造成大家要猜來猜去
我聽不懂你說的話,你聽不懂我的用意,文盲無法被大量教育,除了經濟因素
文言文的高障礙性,也有很大的因素存在,不讀大量的古典,誰知道要怎麼講?誰知道你說的到底是要還是不要?

同樣的情況,在英文上也是類似,英國的英文就是比美式英文更文謅謅
所以要讀古典英文文學,大家會想去英國,但是要讀創新、流行的,大家會想去美國、去紐約

今天的台灣,有沒有在各方面真正面對中國崛起的事實?不只在經濟、主權,還有在文化、教育等等上面
台灣都要面臨往中國靠,還是維持、發展自己本色的掙扎,成語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面相而已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b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6) 人氣()